中国在线 > 滚动新闻

党建引领 专业赋能: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师生党支部共探水塘村乡村振兴新路径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7-05 14:0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文/张媛、盛鹰

为深入践行“强国行”实践要求,精准服务乡村振兴,7月4日,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星火创新教育教学团队党支部、研究生第二党支部联合绵阳市涪城区丰谷镇水塘村党支部,在水塘村“蔬香绿野”芦笋大健康农业主题园开展联珠共建活动。教师党员与研究生党员通过实地调研、产业对话、空间诊断,从规划视角为农旅融合发展精准“把脉”,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探访农旅融合样板:解码“蔬香绿野”规划密码

在水塘村党支部书记李冬林的带领下,支部师生深入考察“蔬香绿野”核心区,从园区服务中心核心区到桃园观光带,从芦笋科技种植基地到由闲置农房改造的“五彩部落”艺术聚落,大家细致调研了“一心两轴五区”的空间布局如何实现生产、生态与生活的有机融合。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副院长曾明颖教授、星火创新教育教学团队党支部书记盛鹰老师及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书记张媛老师与园区负责人深入交流获悉,园区自2023年开园至今,累计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日销售额从400元跃升至3000元,有力印证了“科技农业+休闲旅游”模式的可行性。党员同志们还实地走访了由村民合作社运营的“村里味道”农家餐厅,见证了水塘村通过土地入股、劳务输出、闲置农房改造(如民宿、咖啡馆)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农民变股东”的共富实践,该村2024年预计增收30万元。

把脉开方:规划视角下的诚挚建议

基于深度调研,党员同志们结合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优势,重点针对土地入股、农房改造等壮大集体经济的创新路径提出了系统性建议方案,获得村委高度认可。

团队建议梳理村庄闲置宅基地打造小微公共空间,优化内部道路并增设休憩节点以提升宜居性;设计连接村落与园区的生态慢行廊道,串联桃园观光与芦笋采摘动线形成主题环线;在现有设施中增设作物迷宫、农事课堂等互动景观,并同步升级游客服务中心功能。此外,团队特别强调引入海绵城市理念改造给排水系统,推广节能建材提升农房韧性,为应对极端气候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初心如磐:让规划做进农民心坎里

乡村是最生动的规划实践场,田间地头蕴藏着最鲜活的发展课题。本次活动是学院星火创新教育教学团队党支部与研究生第二党支部推动“党建+专业服务”深度融合的缩影,未来将持续构建校地合作长效机制。

参与调研的研究生党员李亮感慨道:“走进水塘村,方知规划不止于图纸。当我们看到村民分红时的笑脸、游客打卡时的赞叹,才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的设计温度!”水塘村党支部书记李冬林高度评价:“高校党支部团队的专业建言,为我们打开了‘空间增值’新思路。这份融合专业与温情的方案,正是乡村振兴最需要的智慧力量!”

本次活动是高校智力资源赋能基层、助力地方发展的生动实践。师生党员秉持“乡村振兴,青年先行”理念,以“三年三园三步走”的扎实步伐,足迹遍及杨家镇、吴家镇、丰谷镇,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知识化为振兴动能。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师生将继续挥动规划之笔,凝聚工程之力,矢志不渝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让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


【责任编辑:王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中文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