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夏日的风拂过川西北高原,红原大草原再次迎来生命的狂欢。2025年红原大草原第十三届牦牛文化节启幕式暨第五届藏族山歌大会展演,将于8月5日在红原县雅克音乐牧场璀璨启幕。
这场以“红色草原·游牧之光”为主题的高原盛会,将以一根百米乌尔朵为精神纽带,串起游牧文明的千年史诗。届时,在这红军长征走过的历史坐标上,这片草原将以最深沉的情感和最鲜活的姿态,向世界讲述“红色草原·游牧之光”的诗篇。
绳结为脉
情景史诗里的千年游牧魂
2025年红原大草原第十三届红原牦牛文化节,将以一场情景互动剧揭开序章,这是牦牛文化与情景剧的一次深度融合,也是红原向世界递出的“游牧精神”新名片。
据了解,本次活动以大型情景剧《红色草原·游牧之光》为核心,构建跨越时空的文化磁场。数百名演员将用身体书写游牧史诗,将观众带入草原的腹地,走进牧民生活的肌理。百米牦牛毛长绳将在人群中传递,化作长征红军的信物与黑帐篷的生命支索,最终蜕变为红原游牧文化的信使。
“情景剧故事的核心,是一根看似平凡却承载千钧的牧民放牧工具——乌尔朵,它是草原上最沉默的见证者。这根用牦牛毛搓成的绳,一端系着牧人驱赶牦牛的吆喝,一端系着祖辈迁徙的脚印。”据活动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场情景剧将为大家呈现最真实的游牧生活,让游牧文化浸在牧民熬煮的奶茶里、回荡在迁徙的山歌中、凝结在那根传递的乌尔朵绳索上。
这不是一场“演出来的”剧。牧民是真实的,黑帐篷的搭建是真实的,故事是真实的,他们并非在“扮演”生活,而是将真实的劳作——牵牦牛、策马迁徙、搭建黑帐篷、挤奶、打酥油等生活现状搬上舞台,让观众见证游牧精神在时代洪流中生生不息的具象表达。情景剧55分钟的沉浸体验,将回答一个深刻命题:红色基因如何真正融入民族文化的血脉,并在当下焕发新生。
游牧承脉
传统牧技上的竞技新演绎
本届红原大草原牦牛文化节的核心赛事将于8月6日-7日在红原雅克音乐牧场开展,主要分为产奶量赛事、改良母牛奶产量赛事、牦牛选美赛事、驯牛赛事、少儿骑牛犊赛事等活动,将传统游牧技能与现代竞技理念结合,让竞技成为“牦牛之乡”的产业展示窗,让“老传统”焕发“新活力”,彰显高原游牧民族的魅力风采,为大家呈现出一场大草原上热闹非凡的节日图景。
其中,牦牛产奶量及改良母牛奶产量赛事将以现场挤奶测量为唯一评比标准,并设现场公证监督;牦牛选美赛事根据头、五官、躯干、尾、外貌评分,且参赛牛需为麦洼牦牛(公牛5岁以上);驯牛赛事以选手骑上牦牛的坚持时间作为评分标准,时间越长得分越高,手摸牛身或从牛背摔下即结束;少儿骑牛犊比赛中,参赛选手需骑在牛犊背上,牢牢抓住牛犊背上的发毛并稳控牛犊,以骑在牛犊背上蹦跳坚持的时长为评比标准。
据悉,红原县素有高原“金银滩”之称,作为长江黄河源头的重要水源涵养地,红军长征途经地,红原草场面积占756.37万亩,拥有存栏牦牛47.5万头。
其中,麦洼牦牛更是久负盛名,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红原也被称为“牦牛之乡”,红原人民的生产生活、民俗文化早已与牦牛息息相关。“牦牛是红原的‘宝’,牦牛文化是红原的‘魂’。牦牛文化节不是为了热闹,而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草原的美,在于牦牛;草原的未来,在于文化。”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红色+游牧
文旅融合中的红原升维路
红原大草原牦牛文化节的背后,是红原“文旅融合”的战略升维。红原,这片因红军长征走过而命名的“红色草原”,正经历着蜕变,从令人向往的“高原旅游目的地”,昂首迈向底蕴深厚的“高原文化策源地”。
更可贵的是,红原找到了“红色+游牧”的契合点,红军长征的钢铁意志与千年游牧文明的自由坚韧在此水乳交融,“红原麦洼牦牛”的地理标志也正持续释放着文化价值。红原将红色基因融入牧民日常生活的叙事肌理,以情景剧的形式,将其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可传承的文化产品,赋予红色旅游独一无二的人文温度与精神厚度。
近年来,通过持续举办高规格的文化节庆,红原“牦牛之乡”的品牌形象日益清晰、响亮。而今,《红色草原·游牧之光》情景剧等创新文化产品的推出,也将助力红原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民族文化IP,形成可持续的市场吸引力,激活文旅消费新动能。
如今,红原正全力深挖“牦牛+”的文化富矿,着眼于构建以牦牛为核心的“游牧生活体验生态产业链”。从传统的畜牧根基,向精深加工、文化旅游、文创产品等多维度拓展,让牦牛文化成为驱动县域经济腾飞、牧民增收致富的强劲引擎,让游客不仅“慕名而来”,更能“沉浸其中”“流连忘返”“满载而归”,最终实现生态保护、文化赓续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生与永续繁荣。
八月的红原大草原,草正绿,花正艳,牦牛正肥,山歌正响。这片被红军丈量过的土地,将以乌尔朵绳索串联九十载军民深情,为大家呈现最真实的红原游牧文化。(张慧)